咨询热线:

18007367799

联系我们CONTACT US

24小时咨询热线

18007367799

湖南隆飞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18007367799 周老师
邮箱:1318274130@qq.com
地址:湖南省常德市洞庭大道3150号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文化动态 > 文化动态-2022文化动态-2022
桃源戏剧艺术简介
桃源戏剧艺术简介

     桃源是一个戏剧活动历史悠久且剧种繁多的地区,它除了拥有汉戏、大筒戏、傩戏、丝弦戏、木偶戏等地方剧种外,同时还有巴陵戏、阳戏、花灯戏及其他剧种曾在县域内演出和活动。明代中叶,弋阳腔和靑阳腔的相继传入,有力促进了本地高腔的提高与发展,到万历末期,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楚调”已颇为流行。清乾隆、嘉庆年间,随着弹腔(南北路)的兴起,班社进一步增多,桃源地方戏出现了一个较为繁荣的局面。大筒戏较之汉戏虽形成稍晚,但在清道光年间,已开始出现了初具规模的专业戏班。在往后的漫长岁月里,桃源地方戏几经兴衰,但这一植根于民间沃土的民族传统艺术,终以它强大的生命力曲折地向前发展,即便在某些极其严酷的历史时刻,仍艰难支撑,不辍演唱。

1、汉戏(略)

2大筒戏

桃源大筒戏是全省至今仍完整保存古老的正宫调腔系的地方戏曲剧种,清道光年间即有花鼓戏之称谓。盛行于桃源全境民间,俗称灯戏喀喀戏,也叫杨花柳柳子戏

桃源大筒戏是在地方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清代中叶,桃源大筒戏的演唱已逐渐摆脱农民在节日间聊以自娱的习俗,开始形成籍此营生的半职业性活动,在此阶段,所唱曲调均为一唱众和、锣鼓伴唱的打锣腔形式。打锣腔剧目一般情节简单,角色仅丑、旦行当,多在禾坪、堂屋等简陋场所演出,乡人俗称地花鼓。这是大筒戏丑、旦二小戏三小戏草台班时期。对桃源大筒戏声腔发展影响最大者,是四川梁山调,桃源人称之为川调杨花柳。四川梁山调的传入,加上受诸宫调的影响,并且与当地地花鼓的结合,便形成了桃源大筒戏的主要琴腔——正宫调。从而结束了该剧种以打锣腔为其主要曲调的地花鼓阶段。清咸丰、同治年间,桃源大筒戏大本戏开始盛行,此时汉戏弹腔(南北路)势力日趋强大,造成了对大筒戏的威胁,加之封建统治阶级视大筒戏为淫戏而加以歧视和摧残,迫使艺人改弦易辙。习汉戏,入汉班。然后以汉戏为招牌,组成实质为亦筒亦汉的戏班,以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1911年,佘家坪乡人张树生在家乡黑溪峪科班带徒,起初科班传授的为大筒戏,并定名为洪胜班1932年,该班发展为半台班(即半台大筒,半台汉戏)形式,并易名新舞台。这便是桃源大筒戏从清代末叶到上世纪40年代前后亘绵近百年的所谓半台班时期。旧时,桃源城内艺人习惯就地结班,并且常常是戏)、(大筒戏)、(愿戏)三者交替演唱,其中最有影响,最受群众欢迎,最具水平的就是黑溪峪张树生的洪胜班

桃源大筒戏以桃源官话为主要舞台语言。但由于它植根于广大农村,故各地又多参杂当地语言及方言。语音的差异加之各地民间音乐和宗教音乐的渗透,使桃源大筒戏唱腔形成了较为明显的沅水流域的音乐风格。桃源大筒戏传统剧目有百余个,其中半数以上为丑、旦小型剧目。其内容多插科打诨,借题发挥,无重大情节。其声腔为打锣腔间杂小调,打锣腔后期出现的《潘金莲裁衣》和高腔《放羊下海》,已出现小生行当,唱腔的戏曲化程度也有了明显提高。桃源大筒戏大本戏几乎全唱正宫调,大都是移植或整理加工而来。纯系本剧种的独家戏仅存《黄金塔》、《东川寻夫》、《西川寻父》、《热水坑》等数出。这些剧目行当齐备,程式性强,就题材而言,则以反映民间生活特别是家庭悲剧多。桃源大筒戏的艺术特点,除了剧本文学通俗易懂,情节朴直外,还表现在细腻的表演和古朴的声腔。如《唐二爷试妻》中的小旦有一大段用舞蹈语言表达的纺纱过程,从青丝发上抽取花针到搓纱唱曲,共有十八道程序。又如《犁田升官》中丑角有一段赶牛下田的成套表演。这些对劳动生活细致地艺术再现,不仅对环境的交代和人物塑造有一定作用,同时也给人增添了一种亲切朴实之感。琴腔正宫调是大筒戏大本戏所普遍采用的一种曲调,它古朴淳厚,极适于表达悲剧情绪,特别是在演唱方法上,艺人们至今仍保留了采用假声高八度演唱尾句的传统风格,此外,大筒戏还有一种戏外做戏的独特表现手法。这种表演往往成为借题发挥的献技场合。如《张广大上寿》中张广大在岳丈家借酒卖疯,又跳地花鼓,又打三棒鼓,又唱土地戏,还唱十八扯。又如《闹花园》中还有一段众旦角假戏真做的汉戏弹腔《女斩子》。凡此,有关艺人的艺术家底均可和盘托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桃源大筒戏进入了以专业剧团为标志的新阶段。1950年,张树生率新舞台进入桃源县城后,“德记天元班”合并,改新舞台桃源文新剧团1955年,该团以大筒戏《清风亭》《观花教女》(师道戏)参加全省第二届戏曲观摩演出,《清风亭》获创作、演出二等奖,张树生获演员一等奖,刘炎卿获乐师奖。之后,大筒、戏分家,并以大筒戏《打芦花》赴省汇报演出获二等奖。1959年,大筒戏艺再度并入桃源县汉剧团,并以自创现代戏《九龙巨变》参加全省汇演受到好评。之后,又以大筒戏艺人为班底,成立了桃源县花鼓戏演出队,先后排练上演了《杨立贝》《社长的女儿》等一批大型现代剧目。1965年,该队解散,艺人有的加入县汉剧团,有的被安排到其他单位,但大筒戏这个剧种,至今仍然在民间传承。

3丝弦戏

桃源丝弦戏当地习惯称之为老丝弦。丝弦在桃源历史久远,流传面广。明代湖北公安派文人袁宏道与桃源著名文人江盈科结伴游历桃源山水之后,在往来书信中就提到了桃源丝弦中的小曲柳丝儿挂枝儿。清道光二年(公元1822),由县城玉带街李同兴伞铺老板发起成立了常桃沅水流域第一个民间丝弦班社逸致社,成员共有11人,社址设在玉带街伞铺。清末民初,班社再建,成员扩大到15人,李玉成、贺成松、彭巨清等成为新成员。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由李玉成、贺成松等为首重建丝弦班社,定名为逸致丝竹友社,人员由初时8人很快发展到18人,社址仍设在县城玉带街。新中国成立后,该社每逢演出时都挂出红色绸缎社标旗帜一面,上锈桃源逸致丝竹友社

桃源丝弦早期为曲牌体,所唱曲牌有时调小曲,也有山歌、灯调等民间小曲。随着时代发展,一批中、长篇曲目应运而生,艺人习惯称为丝弦正调,后来称为丝弦戏。剧目有《双下山》《皮进顶灯》等。

桃源丝弦戏的唱腔及音乐十分丰富,既有早期的牌子丝弦,又有后来形成的板子丝弦。其中,板子丝弦原仅有老路,1919年,四川艺人万斌成由桃源丝弦艺人从洪江镇堂班请到桃源县城传授《拷红》等曲目,即把他传授的唱腔称为川路,以与老路唱腔相区别,使桃源丝弦戏的唱腔和音乐更加丰富多彩。老路和川路后经李玉成等人的改造,逐渐把原来生硬的行腔变得柔软而流畅,桃源丝弦戏上到一个新台阶,因而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4傩戏

桃源傩戏源于远古时代的民间祭祀仪式,早在先秦时期的桃花源秦人村傩愿湾就有既娱神又娱人的巫歌傩舞。明末清初,桃源戏、桃源丝弦戏、桃源花鼓戏、木偶戏等蓬勃兴起,傩舞吸取戏曲形式,以佘家坪乡黑溪峪巫傩艺人为首,把傩舞发展成为土地戏、师道戏和傩堂戏,后来,他们又吸收了目连戏的养料,先后上演了《孟姜女》《桃源洞神》《梁山土地》《三妈土地》《降先锋》《观花教女》以及取材于《目连传》《三国演义》《西游记》故事的剧目。

桃源傩戏演唱用本地方言,唱腔除端公调外,相当部分剧目唱当地群众熟悉的戏曲腔调。多数剧目只使用锣、鼓、钹等打击乐器,也有部分剧目用唢呐在句尾伴奏。角色行当分生、旦、净、丑,一般戴用樟木、白杨木、丁香木雕刻的面具表演。其演出形式与戏曲有很大区别,多与冲傩、还愿等宗教活动融为一体。傩戏班子里的演员也兼法事主持,他们既能唱,又能舞,还会‘‘判卦绘符念咒等法事技能。演出过程中,还穿插着不少巫术表演,如上刀山捞油锅过火海以及吞火吐火等。已故傩戏名老艺人张树生曾于新中国成立前后组织成立了全县第一个傩戏班,其后,由他弟子刘善初等再组建,至今,以佘家坪乡的黑溪峪茅叶寺的近20名傩戏传人组织的傩戏团体仍然活跃在民间,2000年,该团应邀赴海南省海口市表演,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他们的传承和演出活动获得了中国傩戏学研究会的高度赞誉,会长曲六乙称之为中国第一支傩戏团

5木偶戏

桃源木偶戏当地俗称木脑壳戏、托把戏。

桃源木偶戏历史悠久,据有关资料记载,东汉末年,因兵燹战乱,山西一张姓和一李姓艺人流落在太平铺时,见当地祭祀活动盛行,便利用其自身特长,邀了当地几个人做起了一个木偶戏班,作为到庙堂等地行乞的职业。初时演唱的是南腔北调,后因方言等原因,本地戏曲音乐成为主导。

明清时代,桃源木偶戏十分盛行,先后有太平铺、三阳、泥窝潭、理公港、观音寺等地的6个木偶戏班活跃在民间。以太平铺的李龙江班为最盛行,新中国成立前和解放初期发展到包括马石、深水港等地的11个戏班,且演艺水平日臻成熟,每个戏班演职人员最少7人,最多9人,故有七紧八松九逍遥之说。多数艺人能兼文武两场。表演时,艺人一手托起2尺左右的木偶,以拇指和食指按住接线,控制五官及点头、弯腰、转身等动作,喜怒哀乐,皆能随心所欲,一手执木偶两手的木杆,配合头部操纵四肢的动作,文戏武戏都能表现得生动形象、栩栩如生。此时的音乐唱腔,亦自成体系,可分为高腔和弹腔两类。高腔用唢呐伴奏,弹腔用胡琴、月琴、三弦等伴奏,两类唱腔均用锣鼓。后来,艺人们还吸收了桃源流行的一些民间小调为唱腔,添加了笛子、箭等乐器,使演唱时地方风味更加浓厚。所演剧目多为观音戏和西游记之类的戏,如《观音送子》《仙姬送子》《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等。

桃源木偶戏演出场地不受限制,人员精干,道具器材携带方便,场面热闹,因而深受社会民众欢迎。

(作者:邓冰清/桃源县文化馆原馆长

文化动态—2022

戴着傩面的艺人在乡间表演文化动态—2022

地花鼓(大筒戏)演出剧照

文化动态—2022

傩戏表演

文化动态—2022

丝弦老艺人戴望本(右)在传唱老丝弦

文化动态—2022

木偶戏《三打白骨精》文化动态—2022

木偶戏《大闹天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