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18007367799

联系我们CONTACT US

24小时咨询热线

18007367799

湖南隆飞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18007367799 周老师
邮箱:1318274130@qq.com
地址:湖南省常德市洞庭大道3150号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文化动态 > 文化动态-2017文化动态-2017
常德汉剧能否“让梦想照进现实”
常德汉剧能否“让梦想照进现实”
当你饶有兴致地欣赏四川的川剧、浙江的越剧、安徽的黄梅戏时,你可曾想到,常德汉剧的艺术水准丝毫不在其下,也曾有过辉煌的过去。多次晋京献艺,几度走出国门演出,展示了自己恒久的艺术魅力。

  你是否知晓,她与昆剧前后破土,被誉为“戏曲艺术的活化石”?
  你应该知道,她几乎包罗了当地所有的音乐元素,被称为当之无愧的“常德地方文化的集大成者”。数百年间,她从常德的城郭走出,足迹踏遍秀美辽阔的洞庭湖区和逶迤多姿的武陵山系,那独特的声腔更是远播鄂西南、川黔东的广大区域。

  作为湖南的地方大戏剧种之一,她从明代开始落落大方的出现在世人面前,曾经没有名姓,上世纪50年代初称“常德湘戏”,1956年改称“常德汉剧”,因其发源于武陵山余脉的常德,更由于她那独特的本土艺术个性,1986年通过法定形式确立为“武陵戏”。出于习惯,如今的人们仍然将“常德汉剧”的名字挂在嘴边。

  常德汉剧声腔主要分高腔、弹腔、昆腔三种。而这高腔的魅力,常常为人所称道。据传,高腔早在明永乐初年就已在常德流行,康、乾时期为鼎盛。在本地原始祭祀歌舞等乡土音乐基础上,吸收明代弋阳腔、青阳腔等早期戏曲声腔而形成。乾、嘉之后,弹腔盛行,高腔逐渐式微,清末以来很长时间徘徊在失传的边缘。保存完整的只有《思凡》、《祭头巾》、《秦雪梅》、《抢伞拜月》等少数几个剧目了。即便如此,《思凡》、《祭头巾》于上个世纪50年代首次晋京,就赢得了空前的掌声。这掌声,一直持续到《芙蓉女》、《紫苏传》再一次轰动京城。

  《思凡》中那个向往爱情逃出佛门的小尼姑,《紫苏传》中那个拯救百姓而失去自己生命的紫苏……每一个形象都打动着观众的心。常德高腔走的是富于民间气息的路子,唱词是民间艺人长期口头创作积累的产物,人物的感情世界刻画得细腻而强烈,旋律和腔幅丰满明快而且悠长,反映了常德的民俗风情,回头来看,“梅花奖”获得者彭玲,以高腔剧目《紫苏传》参演,就一点也不觉得奇怪了。

  走过四大名班辉煌的昨日。今天,常德汉剧不仅诞生了自己的“梅花奖”,而且高腔已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但是,戏剧生存土壤的萎缩也是不争的事实,如何传承和发展常德汉剧成为必须面对的课题。抢救、留存、创新、培养接班人,当常德汉剧院提出诸般计划时,我们共同期待,常德汉剧的梦想能够照进现实。

未知
彭玲(左)拜京剧大师孙毓敏(右)为师

  彭玲:  提起常德汉剧,我脑海里第一个联想到的人名就是“彭玲”。就如同东北二人转一定会想到本山大叔一般。
  这种名人效应缘起彭玲2003年在常德高腔精品《紫苏传》中的精彩演出,将第2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揽入怀中。这是戏剧界的“大力神杯”或是“奥斯卡小金人”。媒体造势之下,想不认识都难。

  2012年3月的一天上午,常德汉剧院五楼的排练厅里,正在进行传统戏《状元媒》的排练。这位声名远播的“名角”坐在一旁,很低调。在没有演出任务的时候,每天8点半准时赶到排练厅点卯。上午排练,下午练功,每个演职人员都是如此。

  年少时,只知练功表演、锤炼技艺,浑然不知世事如棋。如今已是不惑之年,功成名就的彭玲的烦恼反倒更多了些。“我现在就是一块油抹布,哪里都擦。”常德市汉剧院业务副院长、戏剧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员。有几个身份,就有几份责任。坐在办公室交谈,她难掩疲惫之态。“这些年,我几乎没有真正休息过,心里老是想着事,得不到放松。”她想的不是别的什么,是她带着的这个戏剧团,是她唱了半生父母唱了一辈子的常德汉剧。放不下、丢不开、割不断,她这是在感恩。

  “80年代末,年轻演员全部下海捞钱去了,团里几乎就剩我一个青年,打起背包送戏下乡,一去就是几个月。”生在剧团、工作在剧团,17岁登台崭露头角,她的生活已经和这门艺术密不可分。“说实话,我现在其实不开心。”当很多想法不能顺遂的时候,焦躁与失望同时袭来。

  现在一到春节放假,彭玲就很担心,生怕有人离开。虽然单位已经是全额拨款单位,但一个编制内的身份对于新晋青年演员来说,依然是留与不留的重要考量。“三年前,戏剧团进了近20人的专业人才,因为编制无法保障,几年间走掉了六七个。现在每到春节放假,我都会念,这春节过后上班了,不晓得还能来几个。”在如今,戏曲专业人才尤为难得,每个演员,彭团长都舍不得。

  彭玲的包里,经常放着各式的报告。寻到部门领导签字批复,个中滋味一言难尽。《常德汉剧非遗传承灌制光碟所需经费的报告》,去年11份就随着彭玲四处行走。她希望将汉剧的经典剧目录制保存下来。这周周一,她邀来桃源、汉寿和本院的老艺人们一起座谈,准备把他们最具代表性的剧目整理出来,进行抢救。“这些老人都说,这是好事,但是太迟了。现在,老艺人们相继辞世,我们汉剧院是常德汉剧的研究保护机构,这种挖掘整理的工作已经迫在眉睫了。”

  一年演出150场以上,这个数字还在逐年增加,常德汉剧依旧风姿绰约。“去年,我们在澧县和临澧分别连续演了一周,观众越聚越多,场场爆满。”彭玲看到了希望。迎合市场、轻装上阵、打造精品,把常德汉剧推向全国,推向更高的平台。“我要上春晚!”这就是一个地方剧种的胆气,一位名演员的自信。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