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扬文化的力量
—— 湖南文理学院植根常德特色弘扬地域文化工作走笔
豪放悠长的澧水号子伴着缭缭薄雾缓缓飘荡开来,男演员粗狂豪放的原生态表演,女演员蓝色衣裙散开铺满整个舞台,众星捧月之时忘情的舞蹈……
4月18日,由市委宣传部与湖南文理学院共同举办的“武陵风韵”专题文艺晚会上,这出由湖南文理学院师生编排创作的《澧水船夫》大型舞蹈艳惊四座,在力与美的造型、光与影的交错中,澧水船工号子这一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新演绎,震撼着观众的心灵!
与《澧水船夫》一同令观众赞叹不已的,是同样由该学院自编自演的歌舞、合唱、钢琴协奏、诗歌朗诵、丝弦弹唱等11个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节目。当晚,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肖雅瑜、市委书记卿渐伟等省市领导现场观看了演出,盛赞晚会是一场充分彰显常德深厚文化底蕴、充分展示常德文化艺术丰硕成果的“盛宴”。
在当天呈现的11个节目中,《澧水船夫》、合唱《武陵人家映像——刘海砍樵新唱》双双获得了全国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优秀创作奖的荣誉,不仅实现了一所高校二个节目入围全国现场展演决赛,并且双双荣获了国家一等奖和节目优秀创作奖,填补了湖南高校在全国大艺展中声乐类合唱节目一等奖的空白。
这台晚会,演绎了一所高校服务地方文化、为文化强市插上“智力之翼”的梦想与努力。湖南文理学院在依托丰富历史文化资源和研究地方文化的基础上,紧跟常德 “文化强市”发展战略步伐,挥洒出富有鲜明学院特色的文化品牌。
青春校园与深厚的常德地方文化相遇,碰撞出耀眼火花。
公元前277年,秦将张若在常德修城拒楚,成为常德城的雏形。数千年的建城历史,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为现代常德人留下常德丝弦、常德高腔、澧州荆河戏、澧水船工号子、嘉山孟姜女传说、常德花鼓戏等6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家项目,桃花源擂茶习俗、桩巴龙传说、安乡硪歌、刘海砍樵传说等13个省级项目。
成立于1958年至今已有50多年办学历史的湖南文理学院,年轻而充满朝气,是一所省属多学科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1999年由常德师专和常德高专合并升本,成立常德师范学院,2003年更名为湖南文理学院。当一所充满活力的年轻高校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常德这片热土上相碰撞时,将会产生怎样的火花?
3月5日,常德市第六届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中共常德市委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的意见》。直面省、市相继提出的文化强省、文化强市的战略方针。湖南文理学院敏锐捕捉到了发展的契机,走校市结合、协同创新、推动地方文化发展的基本构想逐渐清晰——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共赢、共谋发展为原则,以保护、挖掘、发展和繁荣地方文化为使命,以人才智力合作、资源合作共享为重点,打破壁垒,互动发展,打造具有带动力、影响力的系列地域文化品牌。
文化氛围形成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熏陶和培养,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纸上谈兵。湖南文理学院在办学中不断地开展办学理念大讨论,形成了“以学生为根本,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学为中心,以质量为生命,以市场为导向,以地方为依托”的办学理念,增强了师生的文化自觉意识,结合常德“德”文化的内蕴,提炼出了一种特有的学院精神:尚善尚知尚行、爱国爱校爱人。使广大师生更加自觉践行并积极投身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更加自觉地承担起传承地方文化的重任。
文化馨香浸润校园,高校文化品牌烙上常德韵味。
3月9日,一场特殊的签约仪式让“泥腿子”与专家教授“喜结良缘”,湖南文理学院、草坪镇政府文化艺术正式签约,成为长期战略合作伙伴,鼎城区草坪镇的歌舞团要提升演艺水平,湖南文理学院的学生们要接民间文化“地气”,两者各有所需“一拍即合”。此次合作模式率先在我省开创了普通高校与地方乡镇进行文化艺术普及、传承、创新等深度对接的先河。与草坪镇的“联姻”,是湖南文理学院近年来以活动为载体,助推地方文化发展的缩影——
服务民间艺术活动。学校每年联合常德市戏剧家协会、常德市诗词协会等民间团体举办专场晚会,探讨民间艺术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共同打造旨在提升当地群众剧团演员文化素质及剧目创作艺术水准的“十百千”工程;(下转4版A)校地文化合作。学校成立了环洞庭湖社会发展研究基地、城市文化研究基地、细菌战罪行研究所等研究中心,充分发挥自身的学术优势,为常德市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及历史研究提供咨询服务和决策支持……
近年来,湖南文理学院以文化熏香浸润校园,一系列享誉全国的文化品牌均烙上了鲜明的沅澧地域特色:
——白马湖广场文化品牌。从2005年开始,以白马湖水景广场为阵地开展了大型系列广场文化活动,获得了2007年度湖南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全国三等奖。
——白马湖讲坛品牌。从2004年开始,学校累计邀请了爱泼斯坦、余光中、朱作言等300余名国内外知名学者、中科院院士来校讲学。“白马湖讲坛”如今已经具有了相当的学术影响力。
——读书月活动品牌。从2005年开始,学校坚持每年开展“读100本好书”活动,将每年的4月定为“大学生读书月”。2010年,学校被湖南省委、省政府授予首届“书香校园”称号。三大文化活动,形成了校园文化的常德特色。
以弘扬常德地域文化为使命,一批传承地方文化的人才脱颖而出。
“常德舞蹈界的领军人物钱正喜,声乐专家樊春喜……他们不仅是湖南文理学院的优秀教师,也是活跃在常德文艺舞台上的优秀表演艺术家。”市群艺馆馆长袁学明告诉记者,地方高校是地方文化建设的人才聚集地,艺术的发展、文化的传播,越有地方特色就越有生命力,而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批扎根本土的文艺人才,近年来湖南文理学院才能更好地服务地方文化传承,才能屡创文艺精品。
湖南文理学院目前820多名专任教师中,聚集了一大批文化学者和专家教授,文史、音体美专业在校学生每年都在5000人左右:常德市汉剧院副院长、常德市第一个“梅花奖”得主彭玲;现常德市丝弦艺术团、花鼓剧团团长、国家级“非遗”项目常德丝弦传承人朱晓玲等等都是从这里走出来的。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近年来,湖南文理学院一方面针对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进行科学技术研究、文化教育交流和信息咨询,努力为地方建设与发展服务;一方面又为地方培养和培训具有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和务实作风的高级人才,致力于善德文化、屈原文化、太阳山文化、柳叶湖文化等本土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推出了系列研究成果,为文化强市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持:
以土建学院吴晓教授为首的研发团队,参与常德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调研,并形成了《常德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调研报告》;
由校长魏饴教授主持的湖南省社科基金重点委托项目“学习提升精气神——建设学习型常德的模式研究”,已在省内外产生深远影响;
梁颂成教授研究出版的《太阳山柳叶湖文化》、《德山善德文化》、《屈原与武陵文化》、周星林副教授研究出版的《蒋翊武评传》、执笔撰写的历史人物剧本《追踪蒋翊武》等;
学校专家积极投身我市申报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先后参与了《常德丝弦》、《常德汉剧高腔》、《荆河戏》、《孟姜女的传说》、《常德花鼓》、《刘海砍樵》等项目的挖掘、整理、编剧、拍摄、导演等工作;
一批教师扎根民间艺术,长期收集和整理常德地方民间文化和民间艺术资料,李云安博士钟情澧州大鼓、石门渔鼓、三棒鼓等常德地方文艺,李琳博士长期收集沅水流域婚丧民俗、洞庭水神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