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仰余家牌坊
来源:隆飞影视文化传播
时间:2017年02月16日
第二集 俯仰余家牌坊 撰稿 裴劲锋
这一片生机盎然的金色平原, 澧阳平原,坐落于湖南湘北地区的澧水河畔,隶属于湖南省常德市澧县。
今日,再去探寻澧县其蕴含的声迹,触摸它的历史脉动时,人们就一定要去拜谒余家牌坊。是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历经两百年的风霜雪雨的洗礼后,她依旧耸立在澧县车溪乡牌楼村,熠熠生辉。
余家牌坊为全石质结构,通体用祁阳白石雕砌而成。(正面呈“八字”形,高15米,宽10米,六层、六柱,十二飞檐。上层正中立一塔形香炉,镌刻“圣旨”二字,两侧饰以立体浮雕蟠龙。第二层牌坊上镌刻“节孝坊”三个大字,右边石板刻小篆百余字,记载湖南请旨准建旌表全文。下层石枋两面饰以“龙翔”、“凤翥”及双狮图案。所有柱、枋、博物板遍饰立体浮雕,花鸟人物。)
坊体结构精巧,材质精良,图案形神兼备,寓意深刻。经能工巧匠之手,集镂雕、透雕、圆雕、浮雕等四余种技法,雕刻工艺上乘,线条清晰流畅,实属我国石雕艺术珍品。
来自民俗礼仪、宗法秩序以及伦理道德等方面的约束始终规范着牌坊的建筑形制,使牌坊成为澧县的精神内核.
通过一座牌坊联通着今人对先民的敬畏,也代表着先民对于后人的殷切期盼。余家牌坊令人仰瞻,令人俯思。
牌坊是清道光年间,为旌表澧州罗氏“立节完孤”之节孝,道光皇帝颁旨所建。它通过精细的雕刻与细腻的线条向人们传递罗氏一生的坚守。罗氏24岁开始守寡,直至去世,守寡长达半个世纪之久,朝廷赞其为“白首全贞”。罗氏上孝公婆,下抚幼子。含辛茹苦将次子余日亶抚养成才,官授五品州同官。余日亶感母恩如天,奉旨筹款,倾毕生积蓄,历经十年(道光十四年至二十三年(1834-1843))终建成余家牌坊。牌坊落成后,四方观者如云,盛极一时。《澧州志林》载:“州文武官皆踵而贺,四方观礼者不下十万人,都人士咸以为太君节孝之感云”。
然而,这一“节”字却是余氏守寡50年,是无数孤寂的日日夜夜,将一颗颗滚烫的心熔铸成一块块冰凉的石头,刻成一个小小的“节”字!这个“节”,是封建年代千万个“余氏”的辛酸与无奈。老人临终交代,后人若是守了寡,还是改嫁罢。
封建礼教,特别是“三从四德”,带给中国妇女肉体和心灵上都无法平复的创伤.故而,余家牌坊,我们要用历史的眼光俯视她,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我们要彻底砸碎套在广大妇女身上的精神枷锁。
但是,仰望历史星空之时,余家牌坊传统的“节孝”文化依然星光闪烁,可圈可点!其尊老爱幼、自我牺牲的精神可表!其勤劳质朴、乐善好施的品德可嘉!如今余家牌坊附近依然有两位老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续写着对罗氏“节孝”文化的坚守。
一位是廖宜钊老人。自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义务守望牌坊40年。老人75岁临终前,拿出揣在怀里的余家牌坊围栏钥匙,交到儿子廖建华的手上,并嘱托儿子,子孙后代都要守护好余家牌坊。如今廖建华读小学的儿子也成了小小监督员,廖建华的姐夫余海林担当起了余家牌坊的义务讲解员。廖宜钊老人在儿孙辈上延续着他的坚守。
另一位是金德时老人。在“十年浩劫”之际,一群红卫兵小将以砸乱“封资修”,破“四旧”为名,气势汹汹把一辆东方红拖拉机开到余家牌坊前,套好绳子,欲强行拉倒并砸毁余家牌坊。当时身为省劳模的金德时老人,闻讯以命相护。他躺在即将开动的的拖拉机前,声色俱厉地说:“我不管什么封资修不封资修!牌坊就是我们祖宗的灵牌子,谁要拆,就让牌坊倒下先把我砸死!”红卫兵们见劳模如此架势,只得悄悄撤回。牌坊这才躲过了一场历史劫难。
古圣贤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节孝”乃礼,为四维之首。节孝,作为优秀的传统道德力量,在维系社会秩序,引领时代风尚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每个时代都呼唤着道德楷模,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道德标杆!因此,每个时代都以不同的方式弘扬时代的道德典范,每个人都踩着时代的节点践行道德准则。为德者立碑,为世人树范,为时代铸魂!唯其如此,社会才和谐,人民才幸福安康!
俯仰余家牌坊,更多的是仰望她闪烁的道德光芒!
(进入村口,但见一门楼,门楣上书牌楼村,两侧门柱书一楹联“弘扬传统道德文化,建设和谐幸福家园”,抬头仰望公路两边的路灯,灯杆上端高悬:“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勤、和、温、良、恭、俭、让”15个大字。再往里走,公路两边的宣传橱窗图文并茂,内容和形式有机统一,演绎着“二十四孝”和“新三字”经的道德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