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18007367799

联系我们CONTACT US

24小时咨询热线

18007367799

湖南隆飞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18007367799 周老师
邮箱:1318274130@qq.com
地址:湖南省常德市洞庭大道3150号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文化动态 > 文化动态-2018文化动态-2018
《喋血孤城》里唱的是哪一曲?
《喋血孤城》里唱的是哪一曲?

如果把《女儿船》归类于“文艺片”的话,2009年拍摄、20108月在全国各大院线上映的电影《喋血孤城》堪称一部货真价实的“战争片”。《喋血孤城》由中国电影集团、湖南楚城影视文化制作有限公司、潇湘影视集团联合出品,出品人是韩三平、陈建成、周丕学,导演沈东。吕良伟、袁文康、安以轩、谢孟伟、杨紫等主演。

剧本原创是常德本土作家彭道诚,在影片筹拍期间就已经大病不起,待到该片获准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公映许可证》时,这位耄耋之年的老文艺工作者已经撒手西去。与之并列署名的编剧还有连秀凤、沈东。

影片以1943年抗日战争为背景,讲述了国民党第7457师八千将士在师长余程万的带领下,与三万精锐日军展开殊死守城对抗战的故事。该片于2010819日全国上映。同月,该片分别被中央统战部、中国电影家协会选定为五部赴台参加影展的大陆影片之一,该片为开幕影片,9月初登陆台北放映。

常德,地处湘西北,东临洞庭湖,西枕武陵山,沅澧二水在境内流过,自古以来就是兵家重地,素有“湘西门户”、“滇黔咽喉”之称。194311月初,日军调集数万精锐之师,向常德发动进攻,国民政府调集第六、九战区20多万军队迎敌接战,122日凌晨,守军一部由师长余程万率领从笔架城出城,南渡沅江迎接友军;一部分在169团少将团长柴意新率领下与日寇战斗到黎明,流尽最后一滴血,终未迎来黎明的曙光,常德沦陷。9日,国军收复常德。这一役,史称“常德会战”,成为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22次大规模战役之一。

多年来,常德人有一个心愿就是将惨烈的常德会战拍成影视作品。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无论是常德官方还是民间,先后运作以常德会战为故事原型的电影、电视项目此起彼伏,无数人为之奋斗努力,有人甚至为之倾家荡产,结果是功败垂成。2009年,彭道诚的电影剧本《常德大血战》感动了陈建成、成惠平两位颇有家国情怀的商人,决定投资电影项目,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完成了该片的摄制,并获得公映许可证,实现了常德人多年的夙愿。观影之后,尽管一部分对“常德会战颇有情感”的人士感慨片中反映的剧情与常德会战的史实“相去甚远”,但是,作为一部艺术作品,平心而论,《喋血孤城》在众多抗战题材的影视作品中,堪称佳作。

《喋血孤城》的开篇就是连长冯葆华正在积极备战之际,恋人婉清与剧社艺人滞留常德城,为守城将士弹唱常德丝弦。这是一个残酷的时刻,也是一个情感难以割舍的时刻,在师长余程万见证下,一对新人在战地举行了简短的婚礼。第二天,战斗打响了,婉清没有离开战场,没有离开他的爱人,而是主动投入到战地救护之中。清晨,在与爱人分手时刻,她静坐楼台,手抱琵琶,为心爱的人儿弹唱了一曲动听的丝弦。

澧水清清沅水长

常德是个好地方

桃源的米酒,陬市的糖

河洑的油条一排长.

水溪的豆腐像城墙

走到德山回头望

摸摸荷包

但只见当票两张

回不得家乡,见不得爹娘

回不得家乡,见不得爹娘

两眼啦泪汪汪,啊泪汪汪

这首插曲没有歌名,笔者称之《常德民谣》。这首用常德丝弦谱曲的电影插曲,歌词基本上是老常德人的儿时歌谣。作曲者为常德花鼓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杨建娥、常德花鼓戏剧团音乐人高杰,演唱者为常德丝弦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朱晓玲。可以说,是一首原汁原味的常德丝弦歌曲。

常德依沅水而建,是沅水流域最大的码头和港口城市。沅水是湖南四大水系之一,发端于贵州云雾山,流经贵州黔东南、铜仁等地域,在湖南境内流经湘西、怀化,然后进入桃源、常德,在德山注入洞庭。自沅陵以上,沅水称之“上河”,沅陵以下称之“下河”。从湘西走出的沈从文、黄永玉,青少年时代无不对常德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并对常德赞不绝口。自桃源到常德这段沅水河,在水运发达的年代,也是湘西地区最为繁忙的河段,行走在沅水两岸的人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和津津乐道的民谣。

从沅水上游顺流而下的“上河佬”,每到一个码头都会上岸购买食物,相比之下,桃源水溪(今桃花源镇)的豆腐分量最足、口感最好,县城东街卖的酒水劲头大,陬市的桂花糖香,河洑的油条最长,就有了“桃源的酒,陬市的糖,河洑的油条一排长,水溪的豆腐象城墙,船到德山回头望”的谚语。

歌词里面“回不得家乡,见不得爹娘”又是何意呢?一般来说,从上河里来的人,无论是放簰的还是行船的,都是卖苦力的男人。当他们把货物送达常德港口之后,东家才付清工钱。此时的“上河佬”一身轻松,而且裤兜里还有一点银子,颇有成就感,一份惬意油然而生。

出来就是赚钱的,赚钱之后当然就得享受。常德,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开放而繁华的码头,物欲横流,茶楼酒肆、烟馆赌场、青楼妓院应有尽有,让这些没有见过世面的“上河佬”大开眼界。于是,随着在常德滞留的时间越长,手头的银两越少。不得已,哥儿们相邀回故乡。一路走来一路歇,河洑、陬市、桃源、水溪、柳林铺一个个小码头,都是他们必经的地方。虽然河边吊脚楼里的女子比不上常德城内的妓女漂亮,但是掏空男人腰包的本领并不比城里的同行们逊色。

当“上河佬”快要接近家乡的土地时,猛然发现,身上的钱早已散尽。不得已,为了进家门,在当铺典当了身边一切值钱的什物,买一点礼物回家见爹娘。

第二年开春之后,“上河”的物质需要送达常德码头,这些男人再一次受雇于东家,顺流而下,重复着去年的故事,周而复始......

这首歌谣朗朗上口,不仅在行船放簰的人群中流传,也在沅水两岸的民间流传,是解放前沅水流域劳动人民的生活写照。常德丝弦就是以江浙小调为基础,吸收常德地方小曲、小调形成的曲艺门类,深受百姓喜闻乐见。用常德丝弦演唱《常德民谣》,应该是最具地方文化色彩的丝弦作品。遗憾的是这首亮相电影银幕的歌曲,没有得到很好的传唱。即使近年编辑出版的丝弦新作里面,也没能找见它的踪影。

(作者:周星林 编辑:军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