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隆飞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18007367799 周老师
邮箱:1318274130@qq.com
地址:湖南省常德市洞庭大道3150号
自2005年我国开始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来,湖湘大地、沅澧流域诞生了一批又一批的“非遗”项目进入区县级、地市级、省级和国家级保护名录,与此同时,一批从业时间长、专业技能突出、在“非遗”保护中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代表性人物被确定为各级“非遗”传承人,他们成为这个时代的文化符号,堪称“非遗”传承保护之星,李少先就是其中一位。
李少先,男,1934年出生,常德汉剧名旦李福祥之子,常德汉剧“好佬”生角王文松之婿。他自幼酷爱戏剧音乐,熟悉常德汉剧文武场的各种乐器,得到常德汉剧多位名师指教,同时也得益于父亲李福祥的细心点拨,成为常德汉剧文场武场兼备的著名乐师,是湖南省第二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1956年9月,李少先进入同乐、文华两戏班合并成立的常德市汉剧团(原名常德市湘剧团)从事常德汉剧音乐伴奏及音乐创作。先后拜多位常德汉剧界名家学艺,师承“武场”老师李阳生学习常德汉剧打击乐,又师承“文场”老师李春伯、聂长发精学唢呐、胡琴等器乐,之后得到省著名音乐家张九、易杨两位师长的艺术熏陶和指数,进而对音乐理论和作曲知识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为以后的音乐耕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58年,湖南省戏曲工作室组织了常德汉剧音乐清理工作组,成员有张九(省戏工室)、易杨(省文艺学院)、刘炎卿(桃源县汉剧团)等,李少先是该小组最年轻的音乐工作者。通过这次活动,李少先对常德汉剧的高腔、弹腔、吹腔、打击乐等进行较为全面的清理、录音、记谱工作。共手刻本五集,今仍保存。
“文革”后的1978年初至1982年,李少先在常德地区戏工室工作,在1958年的基础上,他着手对常德汉剧、荆河戏、常澧花鼓戏三个剧种的音乐资料挖掘、扩充、整理。此次,常德高腔拾遗补缺,增补了部分曲牌和过场音乐,补充了目连戏(观音戏)的常德高腔的唱腔曲牌,同时将常德汉剧一批优秀折子戏音乐整理成册,此次成册七本,由于资金困难,只完成刻印小六本,留存至今,李少先作为音乐骨干自始至终参与其中。之后,湖南编撰《湖南省音乐志》,作为编委,李少先负责常德汉剧音乐的部分编撰工作。
李少先从事常德汉剧音乐的设汁,无论是传统剧目演出,还是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移植的音乐创作,他都能独当一面,剧院几十年来的日常上演剧目95%的音乐设计,均出自他手,仅常德汉剧传世精品《思凡》一折,其父李福祥、其女王阳娟的演出音乐每次都参与加工润色。
李少先在音乐方面勤于实践,涉猎广泛,在常德高腔剧目设计创作上,多将姊妹音乐和本土音乐(如傩戏、常德丝弦、澧水号子、常德花鼓、师道音乐、民间小调)等元素融入其中,丰富拓展为新的音乐旋律,在创作理念上既尊重传统又不囿于传统,在保持传统风格和特色的基础上,解放思想,敢于标新立异。具体在唱腔上,适度仲延、扩张,旋律上,从适应当代观众,尤其是青年观众的审美需求出发,追求圆润、华丽,赋予韵味。
2008年获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以来,李少先没有辜负组织和单位的希望,年逾古稀之年,他精心耕耘在常德汉剧的艺术传承上。先后七次在“非遗”传承讲习班上授课、示范,为常德汉剧的后辈留下了深刻印象和宝贵财富。
据尚一网报道,2017年10月31日,常德市汉剧高腔保护中心全体中青年演职人员齐聚3楼排练厅,拉开了常德高腔第七期传唱研习班的序幕。本次传习班特邀年过八旬的国家非遗“常德高腔”传承人李少先老师进行授课,涂军、张德武和“梅花奖”获得者、湖南省非遗“常德高腔”传承人彭玲负责唱段教学。教唱前李少先老师先将《思凡》《张公百忍》《杨八姐闯幽州》《山鹰》四折唱段对传唱老师进行教学,以老师模拟打击乐节奏,学员参照教学资料中唱腔的各种板式、曲牌和不同的演唱形式,尤其是伴以常德高腔独有的人声帮腔进行传唱教学。教学流程为老师教唱一段唱腔,针对剧目的主要行当,将学员分为两大类。在旦角主戏的剧目《思凡》《杨八姐闯幽州》和《山鹰》中,由女演员主唱,男演员和弦乐负责帮腔,而在老生主戏的剧目《张公百忍》中,则由男演员主唱,乐队负责帮腔,最后由传唱老师抽点学员当堂校唱。
2014年12月,李少先编著的《常德高腔音乐集成》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李少先之子李道明,师承其后,专攻常德汉剧戏剧音乐,国家一级演奏员;李少先子女王阳娟(随母姓),国家一级演员,第17届梅花奖获得者,曾任全国人大第十届、十一届代表,现任湖南省戏剧家协会主席。
李少先编著《常德高腔音乐集成》封面
李少先老师生活照
李少先老师在创作现场
李少先老师荣获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证书及奖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