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隆飞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18007367799 周老师
邮箱:1318274130@qq.com
地址:湖南省常德市洞庭大道3150号
(编者按)自2005年我国开始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来,湖湘大地、沅澧流域一批又一批的“非遗”项目进入区县级、地市级、省级和国家级保护名录,与此同时,一批从业时间长、专业技能强、在“非遗”保护中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代表性人物被确定为各级“非遗”传承人,他们成为这个时代的文化符号,堪称“非遗”传承保护之星,王与佑就是其中一位。
王与佑,男,1952年出生于湖南省澧县王家厂镇,1960年—1966年在王家厂小学读书,1966年—1968年在澧县四中就读初中。1969年1月—1970年12月下放到王家厂两河大队务农,同时经常参加业余文艺宣传队的演出。1971年2月招入澧县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澧县荆河戏剧团)工作。
从艺之初,王与佑参加了现代京剧样板戏演出,在乐队担任二胡、圆号演奏员。他对戏曲音乐特别爱好,尤其是荆河戏音乐及演奏技法的偏爱与挚着,再加上对皮黄音乐方面有了一定的理性认识(荆河戏也属皮黄音乐系统),为其后的音乐创作与传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文革”之后,各剧团恢复传统戏演出,他拜荆河戏音乐泰斗黄绩三的得意门生许安和为师,系统地学习荆河戏的传统音乐理论、传统唱腔和曲牌的运用方法、伴奏技术,改行以拉京胡、吹唢呐为主,并致力于戏曲音作的创作。在演奏技法中,首先改变了旧艺人在演奏时音高模糊漂移,弓指法不讲究的通病,为胡琴规范弓法、指法,以十二平均律来校准乐器发音为突破口,为求能与现代音乐接轨。同时,对传统唱腔的过门进行改进,理顺节奏,突出气口和色彩音,力求做到节奏干净,层次清楚,旋律流畅,特色鲜明。并使荆河戏的胡琴像京剧一样刚柔分明,音色纯美。在唢呐吹奏方面,不但以传统的吹奏方法和现代吹奏风格相结合演奏各种曲牌,还能把曲牌进行升化、改进、运用到各个移植的古装戏和现代戏中。其次积极挖掘整理各类特色唱腔,同时利用一切机会,多听戏、多学习、多琢磨、多和兄弟剧团的同行交流,大胆运用现代技法和借鉴其他剧种,一边锐意创新一边注意反响,采纳合理化建议不断修改,创编许多段与时俱进的、既是荆河戏又比传统唱腔更好听的新腔。
经过多年的实践,王与佑对荆河戏的唱腔、曲牌、打击乐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和研究,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至今,凡剧团所演剧目,百分九十以上的音乐创作和主胡伴奏都是他完成。由他作曲的大型新编历史剧《法场拜相》《郑宫恩怨》《夫人令》,大型现代戏《风雨姊妹行》《妈妈、儿子、小汽车》等均获省、市优秀作曲奖、音乐设计等奖项,其中《法场拜相》曾被省电视台全场录音、录像并播放多次。他参与创作的荆河小戏《心灵的魔术》《雁回归》分别于2013年获湖南省艺术节一等奖,2014年获国家级“大年小戏闹新春”十佳小戏称号。
为了荆河戏后继有人,从1978年起,王与佑开始带徒,在剧团三科戏班中,先后有李小平、谭吉友、刘太平、宋梦零、游景明等十多人在他的教导下茁壮成长。其中李小平进步最大,会拉主胡、会作曲、会配器,获省、市大奖多次,现为国家二级演奏员,常德市文化艺术研究所副所长。与此同时,他分别为1976、1987、2004届小演员训练班传授戏曲音乐知识和传统唱段,为其吊腔,教他们如何咬字发音,如何按不同的人物及情景而有区别地行腔摆调,先后培养出了张蓉蓉、王四龙、谭莉丽、田媛媛、宋彬彬等一大批唱功优秀的演员。
2010年9月,王与佑被认定为荆河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2018年5月,王与佑被评定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王与佑老师整理文献资料
王与佑老师与演员一起探讨唱腔
王与佑老师给学生“吊嗓”
王与佑老师指导荆河戏乐队演奏
王与佑老师编曲的《夫人令》获奖证书
王与佑老师的职称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