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隆飞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18007367799 周老师
邮箱:1318274130@qq.com
地址:湖南省常德市洞庭大道3150号
民国时期,被著名作家沈从文誉为“国学大师”的余嘉锡先生,是鼎城区长茅岭乡官坊湾村余家冲人。系革命作家丁玲的表哥。生于清光绪十年(1884)正月十三日。祖籍江西。清雍正年间从湖北沔阳迁居武陵县(原常德县)。
余嘉锡字季豫,号狷庵。出身于书香门第与世宦之家。曾祖父余世华,清代举人。育有二子,长子余泽暄(余嘉锡的祖父),次子余泽春(丁玲的外祖父),都曾在朝廷为官。余泽暄去世后敕赠朝议大夫。余泽春历任云南普洱、大理知府。卸任后定居常德大西门杨家牌坊。余泽暄生有三子。长子余长治,次子余长济,三子余嵩庆。三兄弟勤奋读书,各有所成。余嵩庆字子澄,清光绪元年(1875)乡试中举,次年成进士。历任户部主事、河南商丘知县、湖北候补知府。有子女六人。长子余伯琳,字佑铨,清末进士。历任云南宣威州知州、普洱知府。因奔父丧回常德守孝三年,故再未赴任。晚年曾任常德府中学堂(今市一中)监督和武陵县(今鼎城区)劝学所(教育局)总董(局长)。次子余嘉锡,排行第四,故名季豫。生于父亲商丘任所。自幼由乃父口授章句,教习诗文。从小就通读了《五经》、《四书》、《楚辞》、《文选》、《通鉴》等经典著作,文史知识非常渊博。记忆力超强,往往过目成诵。享有“神童”之称。14岁编《孔子弟子年表》,15岁作《吴越春秋注》,16岁读《四库全书总目提要》,18岁(光绪二十七年即1901年)乡试中举。主考官为翰林院侍读(陪皇帝读书)柯劭忞(字凤孙,号蓼园),对其十分赏识。中举后曾选授吏部文选司主事。后因丁父丧从京师回籍。辛亥革命后,在常德师范学堂(原省立四师,即今市一中)任教。讲授经史子集等课程。坚持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深受学生欢迎。为乡梓常德培养了一大批有用之才。
余嘉锡生性耿直方正,大公无私,地方上许多民事纠纷,大都请先生出面调解,往往能得到各方满意。他洁身自好,不随流俗,因而不求仕进,自号“狷庵”,又名“狷翁”,取孔子《论语》“狷者有所不为也”之意。先生遍读“已见”之书,故将其书房命名为“读已见书斋”,由著名甲骨文专家罗振玉题书。他曾对家人说过:“《史》、《子》两部,宋以前书未见者少;元明以后,亦颇涉猎。”可见其读书之多,用功之勤。连用餐、如厕都手不释卷,终生如此。然而,他绝无骄矜之气,总是谦虚地说,自己“无用世才,唯以著书、教学为事。”他终身从事教育事业,以教书育人为乐。同时著书立说,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无私地奉献给学生,使其终身受用无穷。
上世纪二十年代,各地军阀混战,常德地处水路交通要塞,各个部队来往如梭,枪声不断。今天拉民夫,明天派捐款,居无宁日。余嘉锡不得不只身避地长沙。由于恩师柯劭忞的举荐,二度进京,在《清史稿》主编赵尔巽门下供职。赵尔巽将其子女交给余嘉锡亲自课读,精心培养,使其顺利成才。他一面教授赵氏子弟,一面协助审阅《清史稿》初稿,夜以继日,殚精竭虑。期间,他曾想把家眷从常德接到北平居住,但因母亲年老多病而未成行。不料夫人于1927年秋天先于老母去世,年仅39岁。先生回乡治丧,悲痛欲绝,泣不成声。含泪撰写铭文并亲自手书,立碑于墓前。先生当年44岁,誓不再娶。寡居近30年,悉心照料子女,父代母职,以此报答妻子伺奉老母之恩。
民国十七年(1928),余嘉锡把两个幼女寄居在常德弟、妹家里,自己带着未成年的儿子三度进京,住在前门高庙常德会馆。他时刻不忘家乡,特地在住宅前悬挂着亲笔书写的“武陵余宅”门牌。先后在北京大学、中国大学、民国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创立“目录学”专业课程,亲自主讲数年,使之成为大学国文系(中文系)的专修课,并有研究“目录学”的专著问世,余嘉锡因此而荣膺“目录学专家”的称号。
民国二十年(1931),北京私立辅仁大学校长陈垣特聘余嘉锡任教授,并担任国文系主任。期间,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胡适曾与陈垣校长协商,想把余嘉锡调到北京大学担任历史系主任,因辅仁大学坚决挽留而未果。不久,“九一八”事变爆发,先生举家南下,在家乡长茅岭小住。由于辅仁大学多次电催回校主事,他只好离开家乡。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寇侵占了北平,其他大学都相继南迁。因辅仁大学系罗马天主教会所办,当时主持校务的又是德国神甫,所以敌伪不敢侵犯该校,使之成为沦陷区的一所不受干扰的学府。即使在抗战混乱时期,该校也为祖国培养出一大批爱国青年和专家学者。从1931年至1949年,他一直担任辅仁大学国文系系主任。1942年又兼任文学院院长。虽然校务繁忙,但始终没有离开三尺讲台,总是精心备课与授课。他在辅仁大学任教18年,开设的课程很多,主要有目录学、秦汉史、古书校读法、《世说新语》研究、《汉书·艺文志》理董、经学通论、骈体文讲读、《楚辞》等,涵盖了经史子集与文学的各个方面。在精心授课之余,还利用寒暑假和星期天坚持写作,发愤著书。1947年,他出版了《四库提要辨证》一书,共24卷,490篇,洋洋80余万言。对纪晓岚主编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进行了深入、系统的考证,指出了若干纰漏与讹误,学术界公认此书为“是一部从微观角度研究我国古籍的巨著”。该书内容博大精深,淹贯群书,发前人所未发。同年,他因此书的研究成果而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成为民国时期常德的一位院士。除《四库提要辨证》之外,他还出版了《目录学发微》、《古书通例》、《世说新语笺疏》、《余嘉锡文史论集》等四部鸿篇巨制,誉满全球。未及刊行的著作还有《汉书艺文志索引》、《元和姓纂校补》等。
余嘉锡一生勤奋治学,著作等身。教书育人,以德为先。他经常教育学生:“读书人第一是讲究做人,第二才是讲究做学问。否则有学无行,读了书有什么用?”他还说:“凡事当明辨是非,不可从风而靡,不可见利而忘义。当有所为,有所不为。”先生言传身教,成为学生效法的楷模。 新中国成立后,余嘉锡被聘为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专门委员。工作之余,继续研究《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写《四书提要辨证》。夙兴夜寐,积劳成疾。1952年摔伤右股,导致脑溢血而瘫痪。1955年除夕之夜,吃饭时被馒头哽噎,因无人在侧,不幸辞世,时年七十二岁。安葬在北京阜城门外福田公墓。十年浩劫中墓碑被毁。1985年,其女余淑宜在福田公墓找到了父亲的墓位,重新为之立碑。由著名语言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女婿周祖模亲自书丹。
余嘉锡之子余逊,字让之。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撰有《早期道教之信念》、《南朝之北士地位》等著作出版。1953年因患脑溢血卧病在床,1972年病逝于北京。(作者系本土文化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