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18007367799

常德名人
常德名人

联系我们CONTACT US

24小时咨询热线

18007367799

湖南隆飞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18007367799 周老师
邮箱:1318274130@qq.com
地址:湖南省常德市洞庭大道3150号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常德名人 > 常德名人常德名人
文化名人,苦乐居里书锦绣 ——记常德农民作家郑桦先生
来源:常德名人杂志 时间:2017年03月09日

苦乐居里书锦绣

——记常德农民作家郑桦先生

张新民

一辈子居住在乡村的常德农民作家郑桦老师的新作《古韵新姿德山情》散文选集即将正式出版,真是可喜可贺。我得到清样稿,有幸先睹为快。这本书装帧精美,字里行间散发着草根清香、弥漫着乡土气息、洋溢着生命激情,使我感到愉悦,心灵一次次受到洗礼。这是一部让人记得住风土人文,留得住浓浓乡愁的优秀作品。

  文学即是人学。今天,我捧读的是郑桦先生的作品,品读的更是他的人生。读罢全书,肃然起敬的波澜情感在我心头涌起。

 

精神家园的守望者

  “德山苍苍、德流汤汤”。1938年3月,郑桦出生于德山枫树岗的一个贫寒家庭。他祖辈都不曾读书,父母也是不识字的老实农民。解放后郑桦有幸读了完小,上了初中,还读了中师短训班,结业后担任小学教师,两年后回家种田,曾在当时的生产大队担任大队长、大队副支书,还参加过农村工作队。一次次跳出农门的机遇与他擦肩而过,他终其一生没有离开乡村,一辈子留在了希望的田野上。

  郑桦没有沮丧、没有抱怨、没有消沉,因为他深深地眷恋着土地、眷恋着家园。他说:“守望家园,不仅是守望一方财富,一方风水,也是守望自己的情感和父辈的嘱托”“守住满园春光,守住一道人生风景线”。他用一份对土地的虔诚、对丰收的向往、对庄稼人的无限爱意,更不忘世世代代为伺候土地付出心血的先辈,时时抚摸未愈的伤疤,支撑中华民族大厦的基石——农民而歌,为社会进步、时代发展而歌。他写家乡事、写身边人,甚至感觉“不把他们写出来,总觉得做了亏心事,写出来,是时代的驱使,也是天理良心使然”。《古韵新姿德山情》这本散文选集收集的七十篇文章中,除两篇读书随感外其余都是写的故乡情、家乡事、身边人。

  时下,大背景、大视野、大手笔、大局面的字眼成为文人、精英笔下的热词,而郑桦先生的这部散文集使用频率最高的却是一个“小”字。如小山小河、小街小巷、小路小井、小花小草、小曲小调,乃至小人物、小故事。这正是本书的一大特点,唯其小,更显得真实、朴质,使人如亲临其境,倍感亲切。正是这些无数个“小”,构成了一卷生动的民俗图、一幅多彩的山水画,一首优美的田园曲,一条漫漫的人生路。

  郑桦先生的情怀,是一种毕生眷恋乡土的情怀,是一种绿叶对根的情怀。他笔下的山有德山、太阳山、河洑山、星德山、湘鄂交界的黄山头,写得最多的是他生于斯、长于斯,也写于斯的德山。写德山的文化底蕴,写德山的淳朴民风,写德山的烟雨绿色,写德山的凡人善事,写德山的发展变迁。《穿透烟雨看德山》《德山,一张精美的名片》《古韵新姿德山情》饱含着作者对家乡德山新发展、新变化、新气象的赞赏和喜悦,充满着对德山明天的憧憬和期盼。“千年之后,哪怕山被历史风化不在,那山之魂永留,灵气不减。家乡的那座山,有先驱墓、红军墓、八路军战士墓、解放初为人民献身的烈士墓,是人民意念中的陵园。山势雄伟、英灵高洁,这是一座比德山更高的山,比孤峰更高的峰”(《家乡的那座山》)。“走进德山,就像走进诗画集里,让思绪之犁穿越文字的丛林,绿色生命在律动,解读德山,领略独特的人文景观,万种风情,通过这个窗口,看到一个世界!”(《古韵新姿德山情》)。

  郑桦老师的散文,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既有文学名家的老道,又有乡土作者的新风;既有老年人的持重,又有年轻人的活泼;既有娓娓道来的故事讲述,也有绵绵涌出的心灵独白;既有生动鲜活的民间俗语,也有深沉隽永的哲理感叹。读《荒园》,令人想起了鲁迅的《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读《乡村二章》,犹如吟诵文学青年激情诗篇。生产队劳力划船到河洲打草积肥的《刹青拾趣》、轮流进城偷公厕大粪的《夜猫子行动》《野地寻踪》与蚂蟥斗争的《水蛭》等篇,许多情节令人忍俊不住,农民种田的艰辛、狡黠的智慧和乐观主义精神跃然纸上。

  《野地人家》中牯牛棚里的外乡人夫妇,“把土地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寸土寸金去珍惜”“他们在坟场边搭起牯牛棚,放弃了安宁的居住,在这里寻求另一种生活的极致,在这片近似荒芜的土地上,他们如几尊铜像,而成为另一种风景”,郑桦先生被牯牛棚主人美德、情操感动,也为许多地方耕地被占、农田荒芜的情景叹息。《受伤的鸽子》《流泪的牛》写出了他的慈悲心肠,《跟父亲学艺》《写给天堂的母亲》《永恒的怀念——妻子周年祭》,写的父母恩、夫妻情,彰显的是真善美,传递的是好家风。真情文字,如泣如诉,令人动容,催人泪下。

 

文学路上的远征人

  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失学在家的郑桦就开始了业余创作。先是写民歌作消遣,竟在家乡的《常德县报》、《滨湖日报》上发表,还经常在《湖南青年报》《湖南日报》上刊登。1959年,刚过20岁的他,出席了省文化部门在湘潭召开的业余作者先代会,使他受到很大鼓舞。三十岁那年,县里决定派正在担任大队会计的郑桦到邵阳文艺干校学习,因公社一位领导的不同意便决定了郑桦的终身命运。郑桦自认命苦,安心在农村种田。

  人生经历坎坷,使他产生了记录生活的冲动。他写了民歌写新诗,后来主要写散文。1977年初,他的诗歌被《湖南日报》采用,并应邀参加报社组织的文艺座谈会,全省只有十多人。座谈会后,他一人留下半个多月,协助湖南日报编辑部周老师看稿。此时的郑桦年近不惑,永久失去了农转非、当干部、吃财政、从事专业创作的机遇。

  为了生计,上世纪八十年代,郑桦先生外出打工八年。初涉商海,眼花缭乱,他看到了另一个世界,收获了另一番感受。“商海无处不是多彩的贝壳。有甘甜,也有苦涩,更多的是心酸,如一本深奥的书,读不懂其间的学问。这让初涉商海的人有一种回味的感觉。(《给人打工的日子》)。

  种田也好,打工也罢,郑桦一直没有放弃文学创作。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他锲而不舍,日积月累,居然在全国各类报刊发表诗歌、散文作品数百件,先后出版了诗歌集《风流小巷》《相思雨》、散文集《守望家园》《乡村三月天》《古韵新姿德山情》,还参加过多种图书、读本的编辑。联想到近段时间我们纪念红军长征80周年,忽然我想,郑桦先生不也是漫漫文学路上的远征人吗?

 

默默奉献的垫脚石

  上世纪九十年代,郑桦先生开始奔走于城乡之间,做起了自由撰稿人。他给机关部门、事业单位、学校企业编小报、办刊物,给学校文学社团上辅导课,给一些单位协助编书。他编过《企业文化》《鼎城国防报》《桃花源》杂志、《作家梦》《武陵人文报》。他殚精竭虑,为筹建散文家协会、为办《散文时代》四处奔走,多种文学大赛采风活动、为图书馆、学校、社区、乡村赠书活动也常见他的身影。

  作为文学路上艰难前行的郑桦先生,深深地理解文学青年。进入暮年,他义无反顾地把培养新人、提携后辈作为自己的使命和慰藉。他当编辑,尽量多关注一些初学者、年轻人,特别是生活在乡村的业余文学爱好者,想方设法为他们提供平台。他担任《年轻时代》杂志执行主编,组稿、改稿、编稿、送印,每天乐此不疲。他还要忙于与作者联系,寄刊,自己倒贴话费邮资。他说,“由于一种爱好、乐趣,我乐意作“垫脚石”,作一杆梯子,付出了心血,收获了快乐,收获了友情。

  人心换人心、真诚换真诚,郑桦先生言行深深感动了无数人,年轻作者发自内心的尊称他为恩师。“他那个从不离手的黑色提包,不知提过多少年轻作者的稿件。有很多年轻作者的作品从这个黑色提包走向了他所编辑的报刊后又走向社会。有的人经过他的指点和教诲后成名成家,在省市文学界颇有名气。他对文学创作孜孜不倦的满腔热情和对年轻人的谆谆教诲,诠释了他明德惟馨、玉洁松贞的高尚品格”作者叶琰道出了无数年轻作者的共同心声。

  郑桦先生命运多舛。他的赠书印章刻着“苦乐居主人”几个大字。1992年,他的二儿子不幸工伤身亡,中年丧子,成为人生最大悲痛、终身难以愈合的伤口。2013年,他那终身残废、生活不能自理的大儿子又因病去世。第二年,与他相依相伴、患难与共几十年的妻子逝世。在他精神快要彻底崩溃的时刻,是他的文友、学生的苦心相劝,百般关切给了他精神力量,他没有倒下,坚强地活着,继续前行。他是“一位对人生总是抱有希望和憧憬的人,一位把艰苦人生当锦绣文章来编写的人,一位心中有大爱的人,常德会为这位普通的农民而感到骄傲的人”,他的忘年交文友麻建明如是评说郑桦先生。

  在《古韵新姿德山情》这本散文选集里,德艺双馨的著名作家彭其芳、被誉为戏痴戏魂一杆旗的诸扬荣、一辈子为农民写戏的国家一级剧作家黄士元、同是农民作家的黄士英、公交汽车上的才女叶琰、学校讲台上的红烛周晖、军旅作家吕政保、笔耕不辍六十年的李世俊等一批良师益友的风采都在书中得到展现。郑桦饱含深情地赏析他们的作品、赞叹他们的为人,感恩他们的关爱,流淌出血浓于水的真情。试想当下的官场领导、商场老板,乃至专家教授、明星大腕,有几个像郑桦先生那样拥有如此多的挚友呢?

  郑桦老师没有钱、没有权、没有桂冠、没有响亮头衔,但他是富有的,他的财富是不能用金钱衡量的。他说,生命就在脚下延伸。健康的体质是财富,良好的精神生活是财富,友情更是一种财富。

  如今,从常德到德山,从德山到常德,有一位年近耄耋的老人,手提一个黑色文件袋,每天往返于9路、6路、12路公交汽车,游走于城乡之间。“山险路窄,风风雨雨也前行。”这就是我敬重的郑桦老师。■

(作者系湖南省常德市政协原副主席)

分享到: